特朗普最近突然在对待中国时态度放软,引发广泛关注。10月17日,他在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的一档节目中坦言,此前宣布要对华重启的高额关税“不可持续”。而特朗普态度的改变,除了中国打出稀土王牌以外,还与一个主要的因素有关。
彭博社于10月22日对外披露了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:尽管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高达55%,但每天仍有约10亿美元中国商品运往美国,9月份中国对美出口较8月份更不可思议的是小幅上升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牌并未奏效,甚至跟着时间的推移,正在单方面伤害美国消费者。
对此,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日前的闭门会议上曾向投资者承认,与中国的关税僵局是“无法持续的”,这已经对金融市场造成不稳定,并引发对通胀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担忧。
![]()
特朗普当初喊着要挥“关税大棒”,喊了大半年,估计他自己都没料到,最后这棒子没打着别人,反倒砸在了美国人自己身上。
10月17号他在福克斯节目里含糊说“关税不可持续”,其实早有苗头——美国财长贝森特之前在闭门会上就跟投资者透了底,跟中国僵在关税这事上,已经把金融市场搅得乱糟糟的,通胀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担忧就像块大石头悬在头顶,落不下来。
这话可不是瞎编的,彭博社扒了海关数据,看得特别清楚:就算关税都涨到55%了,中国货还是天天往美国运,一天就得10亿美元的量,9月份往美国出口的货,比8月还多了点。
![]()
更关键的是,这些货不是啥可有可无的奢侈品,全是美国人过日子离不了的东西。
《》做过个特别直观的报道,你进个普通美国人家里看看,厨房的烤面包机,99%都是中国产的——美国自己根本不造这东西;阳台的雨伞,98%是从中国运过去的;浴室里的化妆刷、指甲剪,几乎都印着“中国制造”。就连仿真植物、婴儿车这些小物件,美国也快全指着中国供应了。
关税没拦住中国货,倒把成本全转嫁给了美国老百姓。杜克大学和美联储一起做的调查显示,美国企业今年有三分之一的涨价,都得算在关税头上。
![]()
要是没这关税,美国的通胀率早该降到美联储2%的目标了,也不会卡在2.9%下不来。说点实在的例子,对巴西咖啡加了50%关税,7到8月美国咖啡价就涨了4%,是14年来涨得最狠的一次;对墨西哥西红柿加17%关税,西红柿价立马也涨了4%。
像约翰迪尔这种大公司更惨,光钢铁和铝的关税就赔了3亿美元,到年底估计还得再亏3亿,这些损失最后不还是摊到商品的价值里,让老百姓买单?
![]()
中国港口最近的拥堵,更把“关税管用”的谎话戳破了。上海港、宁波港的集装箱堆得跟小山似的,不少要去美国的货轮还得排队等泊位——不是中国货卖不出去,是美国的订单根本没断过。
第三季度中国往美国出口超1000亿美元,顺差快670亿美元了,像电瓶车、电缆这些货,出口量比去年还涨了。
就连被盯着的那些小包裹,通过Shein、Temu这一些平台卖给美国,金额都有54亿美元。你看,这关税刀子砍来砍去,全砍在了美国人自己身上。
![]()
特朗普可能觉得,加了关税,美国企业就能换个国家进货,可现实直接给了他一耳光。彭博社的经济学家早说了,供应链想换家,哪是说换就换的?得花时间,而且中国在好多领域的位置,根本没人能替。这话不是吹牛,随便挑几个领域就能看明白。
先说说炒得特别火的稀土。中国在全球稀土磁铁这行,话语权大得很——这玩意儿小到手机、大到战斗机,都离不了。
![]()
之前中方出了稀土出口管制的新规,直接把美国政策圈给慌着了,连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都急着喊“要沟通”,结果还碰了钉子。
这还只是稀土,电子产业更离不了中国。第三季度中国给美国运了近8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、电脑零部件,虽说比去年少了一半,但顶着55%的关税还能有这量,说明美国企业根本找不到替代品——其他几个国家要么造不出来那么多,要么质量不行,就算能造,价格也比中国货贵不少,最后还是得找中国。
就算是看着简单的日用品,供应链也早被中国吃透了。就说雨伞吧,中国造雨伞不光能做伞骨、伞布,连上面的小弹簧、塑料小零件都能一起弄好,成本压得特别低。
美国要是想转去印度进口,光凑齐这些零部件就得找三四个国家,交货时间得拖一倍,价格还得涨三成,零售商根本扛不住。
电动自行车也是个例子,第三季度中国往美国出口超5亿美元,比去年还多了点,因为中国的电池技术、组装速度,东南亚的工厂短期根本追不上。
更重要的是,中美贸易早不是“中国单方面往美国卖货”了,美国自己也得靠中国市场。
2024年美国51.7%的大豆、29.7%的棉花,都卖给中国了;集成电路也有17.2%是往中国运的。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,最先跳脚的肯定是美国的农民和这些企业。
之前特朗普刚放话要加关税,美股就遭了“黑色星期五”,三大股指跌得一塌糊涂,一天就蒸发了2万亿美元市值。
华尔街比谁都清楚,跟中国脱钩就是跟钱过不去,WTO总干事都警告了,中美要是脱钩,全球经济可能得少7%的产出,美国自己能好得了?
特朗普之前还一直放狠话,现在突然开始说软话,说到底就是被里外的压力逼得没办法了。
10月12号他还在威胁,转头就说“我们会跟中国好好相处”,甚至说“别担心中国”,连副总统万斯都跟着喊“希望中国选理性的路”,这前后反差也太大了,根本藏不住底气不足。
金融咨询公司的分析师早看明白了,特朗普就是“表面横,心里虚”,根本不敢把威胁真落实,因为他之前太高估自己的筹码了。
![]()
国内的抗议声早就压不住了。达拉斯联储8月份做过调查,得州60%的零售商、70%的工厂老板都抱怨,关税把他们的生意坑惨了。企业的首席财务官们更把关税当成最大的烦心事,连续三个季度了,只要一提到关税,这些高管对经济的看法立马就悲观起来。
要知道,美国企业之前还能靠压缩利润、用库存扛一扛,现在这些缓冲的空间全没了,再这么加关税,要么涨价丢客户,要么亏本倒闭,只能逼着政府松口。
![]()
通胀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压力,更让特朗普坐不住。OECD(经合组织)预测,关税会让美国2024年的经济增长慢一个百分点;要是一直拖到2035年,得损失几万亿美元的产出。
更糟的是,关税可能把美国拖进“滞胀”——物价一个劲涨,经济却不增长,劳动力市场还疲软,就算靠投资人工智能也救不回来。贝森特私下跟投资者说“关税僵局撑不下去了”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怕这事闹大,最后收不了场。
特朗普自己心里门儿清,真跟中国硬耗下去,丢的是选票。普通美国人可能不懂什么供应链,但他们了解超市里的东西越来越贵;农民知道大豆卖不出去,只能烂在仓库里;企业老板知道订单没了,员工就得失业。
这些怨气最后都会算在政府头上。所以他才会一边说“关税不可持续”,一边又甩锅“是中方逼我的”,无非就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——既不想丢了“强硬”的人设,又得解决实际问题。
说到底,特朗普“软下来”根本不是突然良心发现,是被“每天10亿美元的进口依赖”“关税反咬的通胀疼”“供应链拆不开的捆绑”这三座大山压的。
中美贸易早就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了,靠关税搞对抗,最后只能是“伤别人八百,害自己一千”。特朗普现在说软话,不过是终于认了这个现实而已。







更新时间: 2025-10-28 来源: